- 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5:25 点击次数:74
普京原本希望借会谈为俄乌冲突找到一个台阶,甚至罕见地对美国连退两步,释放了罕有的“诚意信号”。中方也发出提醒,果然不到48小时,坏消息便接踵而至,让这场尚未开始的谈判,提前笼罩在浓重的阴云之下。
8月15日,特朗普和普京将在阿拉斯加举行会晤,就俄乌停战谈判。而普京也在赴美前,与中方通了电话,中方明确表达了谨慎立场:俄乌冲突盘根错节,牵涉面极广,单靠美俄对话很难“一锤定音”,尤其要提防美国在关键节点埋下“陷阱”。
然而,普京显然对这次会谈寄予厚望。为了打破僵局,他接连在两个敏感议题上做出让步。
第一步,让在领土问题上。过去俄方立场坚定:乌东四州(顿涅茨克、卢甘斯克、赫尔松、扎波罗热)要么并入俄罗斯,要么由亲俄政权实际控制,这是停火的前提。可据《华尔街日报》透露,普京最新的表态明显松动——只要乌军退出顿巴斯,其余地区不再强求。这种态度转变,无疑是对美国的重大示好。
展开剩余77%第二步,让在会谈地点上。最终会晤地确定为美国阿拉斯加——一块曾经属于俄罗斯,却在19世纪末以720万美元的低价卖给美国的土地。如今,这里矿产、渔业、林业资源丰厚,GDP高达数百亿美元。选在这片象征“俄罗斯历史遗憾”的土地会谈,美国的政治意味不言而喻。普京依然点头同意,意在展示谈判诚意。
这两步退让,既在象征层面“丢分”,又在实质利益上让美国占了先机。普京显然押注于换取美方在北约扩张、乌克兰中立化等核心问题上的保证。
普京的期待,很快被现实打碎。就在让步后的不到两天内,收到三重打击。
第一重打击:乌克兰强硬反击。
泽连斯基第一时间表态——绝不在领土问题上让步,任何绕过乌克兰的决定都无效。他深知,领土一旦“出让”,不仅会被视为民族叛徒,还会动摇其政权根基。因此,他毫不掩饰地拒绝美俄私下议定停战方案的可能性。更棘手的是,美国白宫随后释放消息,考虑邀请乌方参会。这让泽连斯基有机会“进场搅局”,直接在谈判桌上扯回原本已经模糊化的领土议题。
第二重打击:欧洲集体要求入局。
法、德、波兰等欧洲国家纷纷表示,必须参与谈判。他们既要维护能源、难民等切身利益,也要防止美俄“单独成交”后损害自身在欧洲安全架构中的地位。多方利益的叠加意味着,一旦欧洲全员上桌,原本相对聚焦的议程必然被拉长拉宽,难以达成实质成果。
第三重打击:美国暗中换筹码。
美方一边谈判前释放善意,一边加紧军事援助乌克兰,并不断通过舆论塑造“俄罗斯立场松动”的印象,借此向乌方灌输“继续施压能逼俄方让更多”的信号。这种双轨策略,让普京的谈判筹码在尚未开局时就被稀释。
普京此次“双让”,并非心血来潮,而是出于战略盘算。俄乌战事已持续三年多了,军事与经济双重压力下,俄方也需要一个窗口期来调整战略资源。与特朗普直接对话,或许能换取美国在部分制裁、北约扩张问题上的松动,从而减轻外部压力。
但问题在于,美国并非为了“解决冲突”而来,而是为了在对俄博弈中捞取最大筹码。这种利益目标上的错位,决定了普京即便主动示好,也难换来对等的回报。
中方的“留个心眼”并非基于猜测,而是长期观察美方外交惯性后的判断——美国在国际谈判中往往采用“多方掺和—制造分歧—坐收渔利”的模式。俄乌冲突中,美方既是参与者又是操盘手,任何单边的停战安排,一旦触及其战略利益,便会被“外围盟友”变相搅黄。如今欧洲要求入局、乌克兰被推上谈判桌,正是这一模式的现实体现。
乌克兰的反对并非单纯情绪化,而是明确的政治防御:只要坚守“领土完整”底线,就能维持西方援助的合法性。而欧洲则是另一套逻辑——既然冲突发生在家门口,就不能让美俄单独分配“和平红利”,必须确保自己的经济与安全利益被纳入协议。两者合流,直接稀释了美俄双边会谈的决策效率。
在不到48小时内局势急转直下,意味着普京的谈判预期被多方共振击穿。原本设想的“先与美国定框架,再对其他方施压”策略,被乌克兰的强硬与欧洲的入局打乱。这不仅增加了谈判的复杂度,还在舆论层面塑造出“俄罗斯急于求和”的不利印象,削弱了俄方在战场和外交场上的心理优势。
从中方的角度看,这次事件是对中俄战略互信的一次检验。中国的建议与提醒,核心是避免俄罗斯在复杂局势下被美国牵着走,同时维护多极化的国际格局。普京的选择,显示出俄罗斯在压力下的急迫心态,但结果也证明,贸然让步并不能换来稳定的谈判环境,反而可能陷入更复杂的局面。
普京此次对美连退两步,本意是为停战创造空间,但现实证明——在一个利益交织、算计叠加的战场上,任何单方面的示好都可能被迅速消耗。不到48小时的连环坏消息,让原本就曲折的停战之路更加崎岖。
中方的提醒再次被验证:在国际政治中,诚意重要,但筹码更重要;信任宝贵,但底线更不能动。在这盘棋里,任何一次低估对手的算计,都会换来高昂的代价。
发布于:河北省